雪绒花和龙胆草是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花;但除此以外,还有很多植物也非常适合阿尔卑斯的环境。
阿尔卑斯植被
山中野花颜色鲜艳明亮,这并非偶然;野花颜色对其生存和繁殖十分重要。首先,由于海拔高日照强,色素可以阻碍过强紫外线的照射。其次,天气条件限制了昆虫飞行,植物必须尽量争取授粉机会。鲜艳的颜色容易吸引昆虫,否则野花就无法繁殖。野花繁殖还必须迅速:夏天,干草机开进草场,开始第一次收获。某些植物必须在此之前产生种子。
生长在同一环境的植物和牧畜有着不同的问题。可口的草类会在播种前被吃掉,而那些坚硬带刺的却可以幸免于难。比起被牧畜吃掉,被收割的命运似乎好一些,至少植物还有机会播种繁殖。娇贵的植物,如兰花,只能在靠近悬崖峭壁的地方得以存活。其它娇弱植物的根系发达,可在饥饿动物的蹂躏下得以存活。
冰雪融化后,多石的土地变得十分不稳定,没有水分和营养。但只几年的时间,某些特别的植物就“殖民”了荒芜的土地。先长出来的苔藓,死后留下一层薄薄的腐植质。腐植质为虎耳草属植物和柳穿鱼属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础。早期植物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土壤缺乏或移动:最小植物的根也有一米长,可以稳定地生长;如果能在乱石中找到缝隙,它们的地下芽时刻准备着抽芽。世界最小的树--矮柳也具备这种能力。矮柳的树干位于地表之下,只有少量树枝在地面上。这种奇特的生长方式不仅保温,而且在刮风时起到保护作用,防止水分流失。
生长在岩石表面的植物必须克服水分短缺的问题。贫瘠的土壤不能保湿,强烈的日照又很快蒸发了剩余的水分,高山上常有的强风会使普通植物的叶面大量失水。阿尔卑斯山上的植物具有防止水分流失的能力:有些植物长满了细毛,可以抵挡日光,同时形成空气层保湿;有些植物有蜡质保护层;肉质植物将水分储存在厚厚的叶子里;还有很多植物形成莲花座形,相互遮挡阳光。另外一些植物尽量接近地表面生长,以克服干旱,减少强风带来的损害。当然,很多植物可以同时具备几种能力。